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花博想想】搜集進行中~5/16

歡迎路經過的您,留下意見、想法。進一步的行動,我們會持續催生、推動。

===========================================

本人是大學生,正希望努力成為一公民,故參與腦力激盪:P

123
億元的政府預算

對大學生的我來說,很難想像這個數字有多大,大到我無法想像他能夠做些甚麼事?看了本案的行動文宣,我認為123億元又小的甚麼事情都做不完整,我認為,經費要花的切實,還是得交由專業的財金管理單位,以及專職的管理階層去控管使用,才能發揮金錢的效益,否則金錢只像是一塊大石頭砸入水中,引起大水花,卻銷聲匿跡。都市文化社會運動,對抗官僚及市場體制,不是應該以游擊的方式逐一回應政府的不切行為嗎?

所有的提議都是十分洽當的,或許假花博之名這麼大一筆的經費,應該優先考量補助、成立現況所缺少的生態、文化運動組織,以維護城市環境,以發揚城市自明性,例如成立環境保護購地的基金,或在此提出一想法 :

以創意文化休閒藝術為名的基金組織,藝術本身來自於漫長的孤獨反思,而創意不能以市場的力量快速促使其出線,否則期將變質,但創意的文化藝術缺又需要許多資金的支持,如果能成立一個政府或非營利的組織,參考法國。。。等文化大國,成立獎勵的機制,以大金額鼓勵文化藝術的發展,卻又同時以極小金額支持文化創作的動力。。。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但是,所有有關金錢的組織、行為,必須嚴加考慮,有賴文創人與金融人的合作,才有可能有前景的運作。

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四年級學生 chester


===========================================

如果123億是這樣浪費掉的,台北的空氣不是人工培育的花香,而是歷久彌新的人化味......

----
不分年齡,從事文化創業的工作者(藝術、藝品工匠、寫作、設計......),一年一人補助48000元,可以幫助25625位創意工作者一年專心於自己的創作。

----
可以整修全台待修的古蹟、歷史建物等等...

山仔后文史工作室 歐漢平

===========================================

如果有花博的123億能做甚麼?

這裡有一般人都想的到的兩個想法

補助培養運動員,積極的培養而非事後功成名就才予以補助。

現在的台灣運動員即使是功成名就依然需要有所兼職,有多少羽球選手因此移居星國?有多少高爾夫選手靠著愛而選擇根留台灣?

成名之前多少有天分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因素無法在運動場上追逐夢想?他們必須為訓練費用、各種裝備甚至生活所需耗盡心力,剩餘的精力才能投入訓練。成名之後這些並沒有改善,少之又少的獎金根本不抵賽事往返住宿的消耗。如果可以讓運動員更專注於訓練、如果可以讓這些家庭無後顧之憂,台灣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的運動員會增加多少?

一個王建民可以讓紐約新聞花上一分鐘報導,廣告費是多少美金?倘若台灣能有數十位在各個領域上的頂尖,能有的效益是多高?

運動員的數量提升,許多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在退役後可以成為教練,良性的循環與傳承,成為運動員是一種新的趨勢與選擇,更進一步的提升國民運動慣。

此外,台灣的精密科技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許多運動產品的出產地,便宜又先進的醫療環境更是其他地方所不及,兩相加乘下,各種邊際效無可估量。

補助台灣地方城鎮電影

一個海角七號、一個艋舺對於地方城鎮可以有多少貢獻?到了恆春大家會去看看片中場景、嘗試片中美食。

如果一部成功的電影能夠讓塊沒落的城鎮一躍而起,帶動的不只是地方經濟,對行銷、幕後特效、音效、各種道具製作等電影工業也是莫大的幫助。甚至如同韓劇般成為各種台灣品牌的置入性廣告。

一部影片補助一億,能有一百二十三部,三百多個鄉鎮的台灣夠觀光客從頭玩到尾了,更枉論精彩的花東目前只有內行的台灣人才知道,若介紹給世界,一方面可以藉此保護環境、避免人工破壞,觀光客來要看的可是當地的獨特景致而非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築,一舉而數得。

汪啾

===========================================

我的身分多元,母親、藥師、高師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123億好大一筆錢。我以「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來回應這個議題。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浮現我腦海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希望「每一個人每一個當下都能自在的呼吸」。

自在呼吸,原是自然之律,如今卻也成為最昂貴、最奢侈的消費行為,因為我們多數人生活在空氣極度污染的環境中。

為了呼吸一口不再新鮮的空氣,我們得拼命的工作、賺錢來維持生活,接著,在排隊進入醫療院所,進行另一項以醫治為名的再消費循環之中。

我的孩子與多數的孩子一樣,從小過敏,氣喘、打噴嚏是常見症狀,公婆皆病逝於癌症(還是肺癌),醫療工作也見慣了這樣的症狀,環評專家說解決的答案在改善環境。改善環境在於改變環境中人的認知與行為,我希望123億用在落實生活朝向綠色生態的有機循環中。而非以觀光產業為導向的新城市再造。「建造」的另一層解釋是「破壞」,當台北變得「好好看」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過度快速整形而導致元氣大傷的失血危機,花博立意要台北好好看,卻奪走台灣(台北)人的生活記憶與未來接軌的聚焦方向,城市競爭若如選美競賽,屆時,出現「花容失色」的兩敗俱傷,觀眾可否要求退票?

===========================================

123億的機會成本

無殼蝸牛聯盟

據媒體報導,花博截至目前為止花了123億,這對財政日益困難的台北市府來說,不是一筆小錢。雖然郝龍斌市長強調:「讓臺灣登上國際舞台的效益,絕對不是金錢可衡量。」但無殼蝸牛聯盟則認為,要登上國際舞台,建立現代文明城市形象,落實我國政府於98年簽訂兩公約關於住宅人權之相關項目,應該是更為急迫、更具效益、且可具體照顧許多市民同胞的選擇。

就此,無殼蝸牛聯盟從市民住宅權益的角度出發,試著列舉出123億可以做些什麼:

一、123億可以蓋4100戶社會住宅,比台北市現有出租國宅總量還要多,具體解決15,000人的居住問題。

1.目前現況:台北市目前可釋出的出租國宅數量約3700戶,平均屋齡15年。

2.「社會住宅」定義:由政府推動興建,以低於市場租金提供低收入戶與弱勢族群(如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受暴婦女、原住民等等)居住使用,並結合社會照顧支持體系。

3.推算假設:

· 房型:30經濟房型(含公設30%)

· 土地假設為公有(國有、市有、公營事業等)土地,不計取得成本,持有成本由建成後所收租金攤還。

· 興建數量:每坪造價10萬(含規劃設計、整地、營造、初始運作營運等費用),每單位住宅成本300萬,123億可蓋4100戶。

二、123億可以發放全北市16,000戶中低收入戶17.8年的租金補貼,有效改善弱勢族群居住負擔。

1.目前狀況:台北市依官方統計中低收入戶約16000戶,超過40,000。(此數據實際應低估)

2.「租金補貼」定義:在此以政府目前推動「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每月3600元租金補助為標準,又此方案台北市99年度預計補助2746戶。

3.推算假設

· 每戶每年需補助4.32萬。

· 補助16000戶中每年需6.912億。

· 123 / 6.912億=17.80(年)

三、123億可以推動20,500戶老舊五層公寓整建維護,具體造福近10萬市民。

1.目前狀況:台北市超過30年的老舊四、五層樓公寓約29萬戶。市府用於老舊建物整建維護預算每年約1.5億(99年度預算)。

2.「整建維護」定義:針對傳統四、五層樓公寓,進行包括機電設備汰換、水電管線更新、立面拉皮、公共梯間改善(含增設電梯,因應高齡化社會)等作改善項目

3.推算假設

· 每棟傳統五層公寓共10戶。

· 每棟整建維護經費假定為800萬(極高標準),其中市府補助600萬(此為市府既有補助比例75%規範)。

· 123億可改善2050棟傳統五層公寓,即改善20500戶住宅生活環境品質。

相對於花博活動性、事件性的花費,我們認為,123億若投資於台北市住宅部門相關投資,帶給台北的將是數十年、數十萬人次居住與生活環境的福祉體現,不同公共投資的機會成本,值得我們深思!

============================================
以上若有引用,煩請註明出處【花博想想】通訊行動及原文作者。


【串燒新聞】花博 學者︰假借藝術藏政治意圖

2010-5-9自由時報

〔記者謝文華、陳璟民/台北報導〕都市改革組織OURs、文化研究學會昨天舉辦首場花博民間論壇,文化、藝術、生態、空間、財政領域專業者批判,北市從原規劃78億元辦花博,加碼到123億元,但錢怎麼花都不透明,令人質疑北市以花博為名,進行都市更新、以藝術之名包裹政治意圖。

花博︰花費約112億元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營運總部發言人馬千惠表示,花博4大園區建設、宣傳經費78.32億元,市府其他單位協助城市花園計畫、市容綠美化等支出約22億元,民間企業贊助12億元,合計約112.32億元,少於外傳的123億元。

馬千惠說,花博的場館在展期結束後,處理模式有三─歸還原單位(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等)、拆遷重組使用(遠東流行館由遠東企業一年後拆遷)、產業發展局暫時保留營運(寰宇庭園區、新生3館等),並非統統拆除或廢棄。

學者︰花大錢收益有限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瑪?指出,123億元相當於行政院今年度全國文化預算269億元的一半;更高於文建會一整年92億元預算;而民間最大補助藝文團體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前年支出3.9億元、虧損2.5億元。北市徵求民間舉辦6000場花博相關藝文活動,一場最多補助2萬元,試問:「這對長遠的藝文提振有多大幫助?」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江瑞祥說,北市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的花博效益報告,預估創造36萬個就業機會,試問:「其中有多少是臨時工?對人才培育及減緩長期失業人口有何助益?」報告也估算800萬消費人口僅5%為國外觀光客,則95%都是國民,勢必排擠其他觀光景點收益。

江瑞祥說,花博預算100億元來自公部門,中央至少已補助30多億元,花博並非國防、健保、教育等全國性事務,中央政府有什麼理由拿全國人的納稅錢,去補助花博,讓少部份台北市民或大財團獲利?反讓其他地方沒生意?

學者質疑︰目的在都更

江瑞祥並指,民間投入23億元,就能坐收花博預估可獲得的400億商機。花博落幕後,場館該如何處理?令人質疑辦花博目的在都市更新,未來恐淪為財團蓋豪宅、炒地皮、政治人物延續政治生命等目的。

OURs徵求民眾上網(http://chienbird.blogspot.com)提出「123億可以怎麼用?」無殼蝸牛聯盟即推算,123億元可蓋4100戶社會住宅,解決1萬5000人的居住問題,比北市現有出租國宅總量還多;或發放全北市1萬6000戶中低收入戶17.8年的租金補貼;或推動2萬500戶老舊5層公寓整建維護,具體造福近10萬市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9/today-taipei1.htm

配不上花博 老舊住宅被拆平

2010/05/10 00:07 台灣立報 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今年11月台北即將舉行「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靠近展場的捷運圓山站旁圍起施工圍籬、大興土木,另一側庫倫街與酒泉街一帶原有的49戶人家已搬離。這裡原是公有土地,廢棄的鐵道宿舍外蓋起許多住商混合的平房。為了花博,政府拆除平房、收回土地進行改建。

整體設計只為利益

當初拆除舊房舍的理由是準備作為花博期間的「交通廣場用地」。不過真正的理由其實是「建物現況窳陋零亂」、「影響地區環境景觀」,政府沒有說出口的,是嫌棄這片住宅與即將來臨的國際博覽會展覽館格格不入,當地已開始出現許多廣告,預告這裡即將成為建商口中的肥肉。

曾因舊時台鐵圓山車站(舊稱為圓山停車場)而存在的房舍,如今只拆得剩下一幢日式木造建築和庭院內的幾棵老樹,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助教殷寶寧感慨,整個過程只看到建設,卻將人文和歷史的痕跡全部剷平。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瑪悧也質疑,這個以藝術展演為名的花博,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價值思維?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麗玲指出,2010年亞洲許多城市都展開國際性活動,除了上海世博,10月在韓國將舉辦「世界設計首都首爾」的相關活動,越南河內將歡慶建城1000年。

黃麗玲表示,亞洲城市為了大型建設不斷追加預算,但建設只有少數菁英參與,廣大市民被排拒,建設多於破壞。這些活動與建設背後,同時存在著城市首長的連任壓力。

黃麗玲以李明博擔任首爾市長時改善清溪川為例,指出治理工程的確改善都市環境,但為了趕上選舉,因此減少民間參與、放棄更好的設計方案,甚至日後不少生態學家批評清溪川工程根本不是「復育」,但清溪川周邊的住商租金卻而翻漲好幾倍。

都更犧牲弱勢權利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江瑞祥質疑,伴隨花博而來的大型建設和土地利用,究竟是為了哪些人存在?是財團、建商,還是一般市民?尤其台北市政府祭出快速都更方案,只要1/2住戶同意,即可申請老公寓變更,在快速都更的過程中,是否會將一些住戶排擠出去?

同一時間,台北市到處可見許多零星綠地,或者閒置空間轉作藝術展演場址,讓原本被遮蔽的視線開闊起來。這些暫時釋放出的綠地和閒置空間,是台北市政府推動的「台北好好看」計畫中的一部分。目的在於將市區內許多低度利用、頹敗角落的土地騰空、開放綠美化,提升整體景觀視覺效益,提供市民休憩場所。由市政府提供10%的「容積獎勵」,來換取地主、建商暫緩兩年開發。兩年之後獲得額外容積獎勵的建商可以將樓房蓋得更高。

目前花博預算高達123億,其中100億是公務支出,而剩下23億由企業贊助,江瑞祥指出,當花博預算只有78億時,中央政府慷慨答應補助一半,這些錢是全民納稅而來,江瑞祥質疑,非台北市的居民,為甚麼要同意把他們的錢用在花博上?

贊助23億預算的企業又能在這項工程中獲得甚麼好處?伴隨花博而出現的都市更新計畫中,究竟誰能獲利?是廣大的市民,還是有能力承擔房地產風險的建商與財團?

2005年,日本愛知縣舉辦世界博覽會,會場中智慧型機器人驚豔各國遊客。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孫權說,以出售「城市文化的形象」來包裝的展覽,就像巨大的機器人,這個文明的展示同時也是野蠻的展示,進步的表象底下掩蓋了被犧牲的真實。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邀請一起來扳扳指頭,算一道數學:
台北花博花了123億,換成是您會怎麼用這筆錢?
您的解題會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5/8台北大串燒--花博論壇中展出, 成為集體的創作

===============================================

【花博想想】網路行動 (就在今天,強力募集!!敬請廣發流傳TKS)
懇請大家幫忙把訊息串聯出去,歡迎全台各行各業的朋友一起共同參與這虛擬實境 !!

花博的曇花一現,彈指123億元,它不多不少,不足以解決更多急迫的生存威脅,但 !! 卻或能激發我們在當下的對話倡議,對藝術介入、環境方案、城市規劃、文化治理等的不同想像。
花博想想,邀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 DO 公民主張!NOW 行動發聲 !!

請您寫下對123億元的使用想法,並盡速回傳:lara19@gmail.com (5月16日截止)
感謝您的協助 !!

===============================================
「台北大串燒—花博論壇」

活動名稱:「台北大串燒—花博論壇」--如何善用123億?
主辦單位:都市改革組織OURs、文化研究學會、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活動主旨:透過即將到來的台北花博,邀請文化、藝術、生態、空間、財政等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共同探討大型文化活動對城市競爭、城市發展的長遠影響。

活動時間:民99年5月8日(六)14:30-17:00 pm
活動地點: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市延平南路160-6號2樓)

活動說明:

上海世博開幕了。當初為了分食上海遊客而爭取舉辦的台北花博,十一月才要開幕。而率先於花博舞蝶館首映的「正負2度C」警告說,面對全球暖化,台灣將成為首批氣候難民。

然花博已知花費超過一百二十三億台幣,其中公務預算就達一百億。動員全國縣市政府及企業參與的台北花博,雖以綠色為名,卻處處充滿了與生態城市發展背離的操作,而趁勢推動的「台北好好看」容積大放送,更是破壞都市規劃的作法。

我們關注:像花博這樣大型文化活動對城市競爭、城市發展的長遠影響。此論壇邀請各領域專業者,一起來檢視相關議題,期待花博的舉辦能夠資訊更透明、並切合文化發展與永續生態的主題。

活動流程:
14:30-14:40主持人王志弘(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開場
14:40-16:00 各引言人輪流發言(每人約15分鐘)

引言主題 引言人

博覽會興起及城市文化博物館化 黃孫權(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文化治理下的藝術及其使用 吳瑪悧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亞洲城市競爭、大型計畫與設計力 黃麗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城市財政與發展治理 江瑞祥(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都會的燃燒地圖與生態城市願景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6:00-16:20 中場休息、茶敘
16:20-16:50 綜合討論
16:50-17:00 主持人結語

活動聯絡人:都市改革組織OURs陳依雯 02-2365-6515

世博與亞洲興起的省思

2010-05-03 旺報 【劉必榮】

期待已久的上海世博終於開幕了。4月30日晚上,璀璨的煙火照亮黃浦灘頭,也燃燒了中國人的心。從當年列強租借的十里洋場,到今天中國作東、各國共襄盛舉的世博開幕,再次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讓每個中國人都心情澎湃。

世博凸顯了當代環保與永續發展的主流價值,也宣示中國進入新的消費時代。趨勢專家細細咀嚼世博,希望在中間找到時代的脈動與商機,行銷專家也努力消化世博,希望反芻出新的商業模式。但從政治與外交面切入,卻應該還可以有三個觀察點或反省點值得我們關心。

公共外交值得觀察

第一是公共外交。世博會半年的展期,是中國作公共外交與國際宣傳的最好時機。中國想用這半年時間,向世界傳達出什麼訊息?軟實力的展現,不只是硬體的場館與科技,它還必須要有軟體的價值觀,以及足以凸顯中國特質的文化與細膩。中國大陸如何規畫這半年的公共外交,其整個思路、操作方式,以及所獲得的效果,都是值得觀察的面向。

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城市外交。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已經變成國際舞台的重要單位。城市之間的聯繫,構成一個網絡,也讓外交有了新的突破點。近年來興起的城市行銷是一個證明,上海世博更將城市外交推入高峰。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除了行銷城市之外,如何加強城市外交的互動網絡?不同的城市,依大小、發展的程度以及政經的重要性,可以落在不同的「層級」,每一層城市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都不一樣,一定要有詳細的規畫,將政策加以區隔,才能發揮城市外交的真正效果。不是簽幾個姊妹市的協議,就以為可以做好城市外交的。這點應值得我們的市長們思考。

整體思考亞洲興起

第三個反省點是亞洲的興起。一些外國媒體指出,上海世博除了是中國的大事以外,也代表了亞洲的崛起。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對的。4月25日世界銀行將中國的投票權提高60%,僅次於美、日,高於英、法、德,讓3個主要國家中有2個是亞洲國家,就是亞洲興起的證明。但是亞洲興起代表了什麼?一些學者就指出,亞洲國家快速發展,但是彼此之間可有相互了解?我們了解其他亞洲國家發展的模式嗎?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變動嗎?亞洲興起帶來的是亞洲整體力量的提升,還是新的摩擦?

我們主要關心的是中國與日本,以及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中國在東亞的海上練兵,讓日本感到焦慮。美國的觀察家指出,日本面對中國的崛起,「情緒複雜,甚為焦慮」。其實焦慮的何止日本?印度也一樣擔心。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就指出,中國海軍近期在南海舉行的演練,引發印度的高度警惕。為防止正在崛起的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印度正在發展一支以至少兩艘航母為中心、多達150艘艦艇的現代化海軍艦隊。

在這同時,印度也想趁中國海軍還不那麼強大的時候透過外交途徑,與中國達成一些合作協定。印度國防部長就提議,印度可以為中國運油船提供安保,開始一些海軍的交流活動。這倒不失為一個新的思維。

亞洲國家之間如何增加了解,運用城市外交與公共外交化解衝突,真正發揮亞洲興起的加成效果,是我們應有的整體思考。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花博與臺北好郝:無法承受之輕

2010/04/27 公共論壇

文:張正賢
責任主編:陳寧

花博官網是這麼說的: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市中心、公園內,及水岸邊的世界博覽會,市府欲藉此機會引進新技術,達到減碳環保的綠色生活;美化城市、呼應市民對綠地開放空間的渴望;用社會運動的方式打造花園城市。

官網只告訴我們一半,華麗的那一半。花博場地所謂市中心,其實是美術館、林安泰古厝、大佳河濱公園組合而成的都「市內的邊緣」地帶。這裡嚴格說來不是「中心」,而是鄰近松山機場與航線,向來發展受限,且最易取得的大區域公有地。水岸發展亦早不新鮮,臺北市、縣的政府早就以堤防外的建設代替原應適當地分佈在市區的公園與開放空間,用藍色公路、腳踏車休閒的想像力,換取不斷容積獎勵造城的城市擁擠。只要發現臺北市可容受的建築容積的計算竟把陽明山包括在公園綠地比率內,就會笑出聲來了吧?

越華麗的修辭,只更令人擔心它空洞的靈魂。

花博給人美麗的想像、觀感,大概不僅因為貼滿捷運車廂與街頭的廣告,還因為它無可厚非地是大規模公共支。可是,它一則以假日休閒轉移日常居住環境品質的改善,二則由於不真正思考城市空間的公共性、不知道這份公共性的形成要靠人與環境的適應,於是市府取巧地以公共空間多樣化、多元化的名義,重覆重新建設公共空間,不但反覆打斷人與生活環境的磨合關係,也無法真正改善「日常的」生活品質。

為何有抗議不完的老樹移植事件?就是類似花博的「環保概念」造成的。語言上相當環保,花博十四座展館有八座改裝自現有建築,但實質上大量反覆將自然地景水泥化,卻與減碳、自然的目的完全相反。當然,政府對此的回應必然是以技術提昇來改進。這種華麗修辭卻恰好沒辦法精確計算,只能市府說了算。

花博本身的問題很大,可是與花博共生共存的政策群更可怕。為了與前任市長有區隔,郝龍斌包裝了「臺北好好看」的成套的政策。雖然檢查了這些「臺北好郝看」之後也同樣會發覺政策毫不新穎,只是既有政策統整在同個網頁罷了,但是市府新聞稿卻寫得相當嚴重:

市府公布徵求『促進都市再生,2010年臺北好好看』開發計畫案提供獎勵容積,郝市長指2010年前可達數項大型民間開發案動工目標(2008年1月29);臺北市建城已逾120年,可開發土地也日漸減少,促進都市再生…配合「2010臺北花卉博覽會」的到來,城市景觀風貌改造刻不容緩(見網站計劃緣起)。」

用白話文,就是趁花博之期,緊抓整頓都市的必要的名義,以獎勵投資以及簡化程序的方式,快速促成都市更新。滿怪的,拼湊在一起的政策本來未必為了都市更新,可是現在都是了。也就是說,花博本身只是舊空間的重複投資,沒有實質增加開放空間,但是市府藉機加強推動都市更新,以獎勵的方式,鼓勵民間投資在開放空間與都市更新的提供、作業,並且要制度化地寫在法律中。好郝看有幾個系列在做這些事:

系列一「臺北地標建築、增加開放空間(發展局」針對重要區域、大面積的土地,鼓勵開發案件讓出地面開放空間,打造具創意性、地標性或國際級設計之建築,以及引導地區進行大範圍整體性之規劃設計;

系列二「北市環境更新、減少廢棄建物(更新處)」對於市區仍存有許多低度利用、頹敗之角落,將基地騰空、開放綠美化,提昇整體景觀視覺效益,以及提供市民休憩場所;

名義是「提供休閒」,兩年的放空期一直是政府包裝的焦點,可是由於旨在提供「容積獎勵」,用百分之十的額外容積獎勵來換取地主、建商暫緩兩年開發,等兩年期限到了,「假的」開放空間就會再次封閉,給予私人的容積獎勵卻再也收不回,因此是讓建商增加了私有財產,卻仍然沒有增加「公共空間」。好郝看的廉價版本,是發放建築外觀改善的補貼;昂貴版的,則在於市政府鼓勵土地擁有者快速清拆老屋、整理空地。市府當然也說了,這些容積獎勵,是因為建商對於開放空間的維護有支出,但這不是白說嗎?所謂釋放空間,釋放容積給建商罷了,否則,要不要計算建商房地產升值之後的價格,扣除兩年維護費後,其餘漲價永久的歸公?

剝去美麗外衣,只不過是「都市更新」推動機罷了,我們還能說它是環保的嗎?自打嘴巴,讓城市的環境負擔越來越重。不需要責怪私人產業的利潤需要,真正要批判的,是由於這兩年之期,許多小規模的公有地、市有地,自己加入「好好看」換取獎勵,公共空間增加的可能性被丟棄,該檢討的,是由於兩年的緊迫,城市有待發掘的歷史文化脈絡瞬間消失。關於這個,最近去師大商圈逛逛、實際訪查平房清拆的狀況就知道了,而最近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又打算在詳細調查之前就清拆福州街口最後一批完整日式宿舍群,怎麼能不說市府的「清除窳陋街區」其實就是剷除都市記憶、歷史、城市發展脈絡、人文性、公共性的藉口呢?

上面提到的廉價版,建築外牆整修,是系列三「好區位新風貌、清理老舊牆面(更新處)」:

主要針對老舊建築尚未達拆除更新階段前,由本府協助及補助,短時間改善城市建築外貌,拆除廣告及鐵窗。

這還與另外一個美麗網站有關:「花園城市」計劃;由政府補助、私人申請自家的綠美化。不得不承認這個系列三確實會有功效,但同樣的,它的功效卻是純粹視覺性的、不理解城市空間的形式(表現)的社會與經濟因素,並且其功效無關環保、永續,而是目標於房地產增值。如果房地產增值了,城市確實是會美化的,因為屆時,入住者都將是有品味的、有美學的、有錢裝修房屋、有假日空閒時間參與社區事物的高級階級。

上個世紀的花園城市概念,以為在市外營建新社區就可以改善環境,今天的台北城市花園計劃以為發錢就可以改變都市環境。美化城市、環保的理念,輕如沾著白開水的國王新筆的畫作,卻給城市帶來複雜難解的後果。

其實臺北好郝看也是有機會讓自己成真的,只要它不把臺北好郝看視為:

…郝市長也說,初步估計「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將創造新臺幣六○○○億元經濟效益,及一○六○○個商場就業機會,相信對提振景氣、促進就業也將發揮很大功效(2009年4月12日新聞稿)

不把它視為經濟火車頭,尤其不要以為房地產價格就等於生產性的價值;不要想著達到「多項大型民間開發計畫案動工建設的目標」;那麼以市府改造官僚橫向整合的決心、重整財誤體系的決心,反而將臺北市年度預算已透支兩百多億時,花費一百五十億推行的花博與臺北好郝看、路平專案、夜間照明風華水岸等計劃,轉到社區中的小空地做公共投資,轉到抑制房價與地價的制度設計,那麼好城市才更有可能成真。

要不然,目前理念上的、沒有制度支持的綠化環保,不可能抵擋極制度性的獎勵私人。簡單說吧,像是羅斯福路幾處早早拆除的公有房屋,它現在某些變成公園的樣子了,某些卻是利用矮樹籬完全阻絕親近可能的空綠地,這些暫時性的綠地一點也無關都市計畫體制內的「開放空間」、「公共空間」。這些土地也許太方正、適合建築,但只要適當的規定,實際上是可以讓很多公有、國有畸零地—像是羅斯福路「萊陽桃酥」巷子裡的三角公園,目前因為它不是公園(只是看起來像)因此馬上要被納入周邊都市更新的整體開發—那些周邊居民已經習慣了的空間,變成公共空間的。或者,至少不要丟進房地產炒作的浪潮,像是台大正門口臺一冰店旁的老舊木造屋,不也改成出租,而讓台大有利可圖?顯然不見得要拆光光。

要不然,像是「系列六:都市空地利用、綠化閒置空地(環保局)」:

為改善本市公私有閒置土地因缺乏管理維護而破壞城市景觀之現象,本計畫鼓勵民眾以及協調公部門提供閒置土地,藉由本府代行綠美化式,以提昇整體景觀視覺益,以及提供市民休憩場所。

所有這些臺北好郝看過程裡,清除了原有建築物的土地,也只能期待它們在兩年之後成為市府自己養地的商品了。當然,政府都已經把拔除釘子戶給制度化了,但是市內老樹,或者像是原屬歷史建築的汀州路台鐵宿舍的怪樣子都還不能真正受到制度保障呢!(被改成這樣,實在無法令人繼續稱他為歷史建築),實在也無法對好郝市長有太多期待,以為市府真的在意炒作房產以外的事。

楊照:這樣的工程態度!

【聯合報╱楊照】 2010.05.04 02:14 am

我每天都要經過聯絡大直和外雙溪的自強隧道,這條路上經常有遊覽車,最近越來越多,因為參觀過了忠烈祠衛兵換班的觀光客,接著要去故宮,一定會走這條路。

這其實是台北的另一個重要的門面。為了讓門面好看些,去年開始進行了自強隧道的美化工程。先做的由南往北的隧道,不算前面的準備,從三月正式開工,足足做了超過半年,到十一月才做好。然後今年一月,換成由北往南的隧道開始施工。

完工的隧道美不美,見仁見智。(我的鄰居,雕塑家楊柏林寫過文章大表不能認同。)明顯的問題是,十一月完工的隧道,兩壁裝上了可以變化顏色的燈光照明設施,可是才三個月,其中左壁的一大段就不會變化顏色了,明顯跟其他牆壁不一樣。每天經過每天看,那麼明顯的缺失擺在那裡,沒人理沒人管。

完工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塊用玻璃馬賽克拼貼成的壁面裝飾,從背後投射光線。再說一次,美或不美,見仁見智,可是玻璃馬賽克貼在車行隧道中,必定很快就會被汽車廢氣沾汙,卻是稍微有點建材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都會擔心的。果不其然,不到半年,壁面裝飾越來越暗,後面的燈光已經快要透不出來了,表面的藍色花紋也看不清楚了。顯然這樣的壁面裝飾需要定期沖洗才能維持基本美觀,可是我們也看不到有人理會有人管這樣的事。

還有,出了隧道後,右邊可以看見一條新開的馬路,要讓打算去故宮的車輛可以不必再經過繁忙的至善路、故宮路口,方便右轉。可是這樣一條路做好了快半年,卻一直用路障擋著不給通行,讓每個周末塞在車陣裡的人,看著那空蕩蕩的柏油路面滿肚子火。

這些工程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可是做出來的品質,明明白白顯示其中不用心、不當一回事的態度。想想,這是通往故宮的路,是台北市的觀光門面,是要做給大家眼睛盯著看的美化工程,而且今年台北市政府的施政重點是「花博」,是要打造台北的美麗形象,竟然都可以用這種態度處理,有點誇張吧!

更誇張的是,這還是個選舉年呢,照理說選舉年市政府的神經應該繃得最緊才對,神經繃到最緊,處理眾目睽睽的門面美化都給我們這樣的品質,要大家能對這個政府有多少信心信任呢?

當然,讓政府如此老大拖沓,顯然市民也有責任。看著黑烏烏的玻璃馬賽克,看著一大段不會變化顏色的燈壁,來來往往那麼多市民也都馬馬虎虎就算了,不生氣不反應,政府自然也就沒有壓力要來關注這些「小事」了。

一個不認真把美不美當一回事的城市,是不可能變成一個美的城市的!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郝:台北花博MIT 將締造七項世界第一

更新日期:2010/04/29 11:35 中廣新聞網

台北市年底就要舉辦台北國際花博會,台北市長郝龍斌今天(29號)上午,到市議會專案報告花博進度,郝龍斌表示,花博會的硬體設施,5月底前可以完工,9月底前佈展完成,台北花博將締造七項世界第一,包括展出的蘭花品種、6000場次藝文表演,都是過去舉辦過的國際花博會中質量最高的,而台北花博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市中心公園內、水岸邊舉辦的世界級博覽會。(林麗玉報導)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年底11月6號登場,台北市長郝龍斌說,台北花博一共有14個展館,整個花博的硬體工程可以在下個月底完工,預計9月底各展館就可以佈展完成,而花博會的展區廣達91.8公頃,一共有14個展館,橫跨美術、新生、圓山、大佳河濱公園等,市長郝龍斌說,台北花博將創造七項世界第一,包括蘭花展出一千種以上蘭花,六千場次的藝文展演,都是過去花博會中質量最高的,最感到驕傲的,還有台北花博會從規劃、設計、施工、營運,都是由國人進行,從頭到尾都是MIT(made in Taiwan) 。

台北市長郝龍斌說,台北花博會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市中心、同時在公園內、水岸邊、設置有水岸入口的世界級博覽會,將展出3000萬盞花卉盆栽,九成都是國產花卉,至於國外的參展國家,已經有40個國家、80個城市提出參展申請,包括日本、大陸、法國、荷蘭、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國家,都會參與花博會,台北花博要展現的是環保、科技藝文及花卉實力,展期 預估吸引超過800萬觀光人次參與,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60億元以上。